来源:作者:时间:2024-09-27 09:01
基地工人正在打酸枣。葛淑霞 摄
保定日报记者 葛淑霞
郁郁葱葱的酸枣林,红绿饱满的酸枣挂在枝头。打枣、捡拾、晾晒、脱肉、脱核……9月22日,走进易县白马乡北白马村酸枣基地,工人正在刘建东带领下忙着采收。今年赶上酸枣仁行情暴涨,咬牙坚持了近8年的刘建东终于缓了口气:“按正常年份,一亩地可产30到50公斤酸枣仁,现在1公斤酸枣仁能卖到1200元,每亩最低收入也得36000元。”
今年52岁的刘建东来自保定市区。他20多岁时辞掉了工作开始创业,与家人经营的熟食产品在市场上颇有名气。后来他又从事过采矿业,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。“2016年的一个偶然机会,听河北农大毛永民教授说酸枣浑身是宝,枣肉可以制成酸枣面、酸枣汁、酸枣泥,尤其是酸枣仁,对医治失眠、神经衰弱等效果极好,是畅销的中药材。另外,酸枣叶中提取的酸叶酮对冠心病也有较好的疗效,还可以制成茶。我看好酸枣产业,更被毛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研究酸枣系列新产品的精神感动,就决定投身到这个事业中。”刘建东说。经过一番考察,他把自己的首个酸枣基地落在了易县白马乡。
刘建东移栽的有着百年树龄的酸枣树。葛淑霞 摄
当年,在县政府的支持下,刘建东成立了易县酸枣家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,依托河北农大等高校的技术支持与北京同仁堂签订回收协议。公司流转白马乡和流井乡沙滩地3000亩发展酸枣产业,严格按照药源基地标准建设、种植。目前,该基地的酸枣品种多达300余个。
“先检测土壤成份,必须达到药源基地的标准,然后直播育苗,再嫁接苗穗,第二年就能挂果,第四年进入丰产期。像这棵树,主头要截掉,去背向枝,留平枝,二次枝挂果,就成了完美树型。”在酸枣林里,刘建东边走边介绍,俨然成了酸枣种植专家。
虽然技术上有高校的专家指导,但实际操作起来仍需要不断积累经验。作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,易县酸枣家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大都是当地村民,包括一些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,每年仅劳务费用一项支出就达200多万元。
位于易县白马乡和流井乡3000亩酸枣林郁郁葱葱。张仕儒 摄
刘建东边学习边摸索,员工们也学会了使用植保无人机、自动锄草机等现代化设备,掌握了酸枣种植和管理方法。基地设有植保组、机械组、技术组、后勤组等,铺设了管道,实现滴灌水肥一体化。
因看好酸枣产业,刘建东相继在易县良岗镇大木台村、裴山镇向阳村、坡仓乡苑岗村、安格庄乡赵岗村建设了2万余亩酸枣基地。然而,创业路上并非总是一帆风顺。每年上千万元的投入却迟迟不见效益,几个股东相继撤出。刘建东顶着巨大压力,一年300多天蹲守在基地,坚信自己能够成功。
“2001年和2002年,基地连续遇到风灾雹灾,到了丰产期却没见丰收。今年一开始旱,后来雨水大,酸枣减产了大半。”原本无奈心酸的刘建东说,“没想到今年赶上酸枣仁价格大涨,我又看到了希望,辛苦了多年总算能见到收益了。更让我振奋的是,公司还跟以岭药业签订了合作协议。”
如今,刘建东的酸枣基地已经开发出酸枣花蜜、酸枣蓉馅、酸枣仁代餐粉、酸枣汁、酸枣叶茶等10余种产品,酸枣林下蛋鸡养殖更是延长了基地的产业链条。他还从省内以及河南等地回收了2800余棵有百年树龄的酸枣树,准备打造一个活体博物馆。小酸枣承载着刘建东的大梦想,他想做国内酸枣行业的领头羊,助力山区百姓实现乡村振兴梦。